捏百科 手机版

春寒陈与义全文赏析(“简斋体”陈与义四首诗词赏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09:25:26    

导语

陈与义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六月,是洛阳(今河南)人,祖上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曾学诗于崔鶠,后入太学深造。

政和三年(1113年),陈与义考中进士,授文林郎,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豪杰名士,经常在午桥桥上饮酒赋诗,享受着太平盛世的乐趣。

宣和二年(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去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认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被徽宗赏识,授符宝郎。不久,因得罪权臣而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今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过襄阳、湖南、广东、建州等地,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达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任命他为礼部侍郎、徽猷阁直学士、显谟阁直学士等职。

绍兴七年(1137年),他拜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张用兵收复中原。但高宗不听其言,坚持议和金国。

陈与义失望之下,以病辞职,退居青墩镇僧舍。

绍兴八年(1138年),他病逝于此,终年四十九岁。


第一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是陈与义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回忆起北宋亡国前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抒发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这两句是回忆当年在洛阳午桥(一座跨洛河的桥)上与友人畅饮的情景,其中“坐中多是豪英”表明当时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有志气有才华的人物。

这里用“多是”而不是“皆是”或“尽是”,暗示了当时也有一些不堪的人混在其中,预示了后来的变故。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描写当年饮宴时的月夜景色和欢乐气氛,其中“长沟流月”用了借代手法,以河水代替时间,以月光代替岁月,表达了时间如流水般悄然逝去的感觉。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则描绘了当时在杏花稀疏的影子中吹起竹笛,直到天亮的情形,显示了当时的无忧无虑和纵情欢乐。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这三句是转抒作者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和心境,其中“二十余年如一梦”表明作者觉得二十多年就像一场春梦一样虚幻,“此身虽在堪惊”则表达了作者虽然还活着,但回想起往事却心惊胆战。

“闲登小阁看新晴”则写出了作者在小阁楼上观看新雨初晴的夜景,暗示了作者的寂寞无聊和心灵空虚。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两句是总结全篇的主旨,其中“古今多少事”泛指历史上发生过的种种大事,“渔唱起三更”则指渔人在半夜里唱起打鱼歌。

这两句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也暗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国家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第二首《春寒》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春寒》写于诗人南渡避难于巴陵时。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二月是春天的开始,本应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巴陵却是风雨不断,春寒料峭,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也让诗人感到寒冷和忧愁。

诗人自称“园公”,是因为他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嘲为园中之主。他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感到“怯”,也就是害怕、担心、不安。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的海棠花。海棠花有着鲜艳的红色,像是涂了胭脂一样。这种红色在寒风冷雨中显得格外醒目和美丽。

海棠花不惜牺牲自己的美色,独自在风雨中挺立不倒,展现出一种坚强和高洁的品格。诗人用海棠花来比喻自己的志向和气节,表达了他在艰难时刻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话,却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对现实的不满、对海棠花的赞美、对自己的勉励等多重情感,体现了诗人高雅的审美和崇高的品格。

这首诗也被认为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首《咏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咏牡丹》是陈与义的一首绝句,写于绍兴六年(1136年),距离金兵攻陷汴京(今开封)已经十年。

诗人借咏牡丹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表现出一种悲壮的爱国情怀。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这两句回顾了诗人的身世和历史背景。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伊洛是指伊水和洛水,也就是诗人的故乡洛阳。

路漫漫既是说离故乡很远,也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法回归。

用自从、十年、漫漫等词,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时局的痛惜。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当时的情景和心境。青墩溪畔是诗人居住的地方,龙钟客是指衰老不堪的流亡者。

独立东风看牡丹,既是说诗人孤独无依,也是说诗人见到异乡的牡丹,想起了故乡的风光。

用青墩、龙钟、独立等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凄凉和对故乡的怀念。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实际上是借物抒怀,以乐景写哀情,以个人感慨折射国家危亡。

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心系祖国,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一种高风亮节的气概。

这首诗被誉为“咏牡丹之冠”,也是宋代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

第四首《雨晴》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雨晴》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七律诗,描写了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心情。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这一联写天空的景象,用“天缺”来形容西南方的天空已经露出一片晴朗,与乌云相对比,显得格外明亮。用“江面清”来比喻天空的清澈,与“天缺”相呼应,增强了晴空的效果。

用“纤云不动”来写一抹淡淡的白云静止在空中,与“小滩横”相比拟,形象地表现出白云的形状和位置。

这一联用白描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画出了一幅乍晴的天空图。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这一联写近景的声音,用“墙头语鹊”来写鹊鸟在墙头叫着,表示雨后新晴的喜悦。

用“衣犹湿”来写鹊鸟的羽毛还沾着雨水,既表现了雨后的时令特征,又增加了鹊鸟的生动感。

用“楼外残雷”来写雷声还在远处隐隐响着,表示雨刚刚停止不久。

用“气未平”来写雷声还带有威严和不甘的意味,与“语鹊”形成对比,也显示了诗人对雷声的敬畏之情。

这一联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传达了诗人对雨后自然声音的细致观察和感受。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这一联写诗人的行为和心态,用“尽取微凉”来写诗人享受雨后带来的凉爽,用“供稳睡”来写诗人借此安然入睡。

用“急搜奇句”来写诗人急切地寻找美妙的诗句,用“报新晴”来写诗人以诗歌回报自然赐予的美好。

这一联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雨后新凉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这一联写诗人对夜晚景色的期待和享受,用“今宵绝胜”来写诗人认为今夜是最美好的夜晚,用“无人共”来写诗人独自欣赏夜景,没有旁人打扰。

用“卧看星河”来写诗人躺在床上观赏满天星光,用“尽意明”来写星光闪烁明亮,符合诗人的心意。

这一联用借代和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雨后夜空的向往和赞美。

《雨晴》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八句没有直接表达喜悦之情,而是通过描绘雨后自然景色和声音以及反映诗人的行为和心态来间接地表达。

诗人抒情善于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表达出对雨后新凉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以及对雨后夜空的向往和赞美。

全诗从空间的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这首诗是陈与义诗歌中的佳作,也是宋代七律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