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死的简介(拥有传奇一生的纵横家苏秦,为何落得车裂而亡的结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曾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当时有儒学家、法学家、道学家也有纵横学家等多个文化流派。说到纵横学,许多人都不会陌生,纵横学派出自于鬼谷子,苏秦跟张仪都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秦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嘴皮子了得,最优秀的政绩就是没有动用任何武力,劝说了六个诸侯国联合抗秦,即为"合纵"之约。
苏秦有着高超的口才和卓越的外交能力,实在是一个难得一见的人才,但是苏秦的结局却是非常惨烈的,他遭人刺杀,车裂而死,而且还遭时人唾弃,为什么一代纵横家会有如此的结局呢,这跟他的性格是有一定关系的。
充满功利性的人生目标
在当时,纵横学派是招人看不起的,别人都觉得这是三教九流、歪门邪道。苏秦师从鬼谷子,曾经多次游说各个诸侯国君,却屡屡未果。多年来苏秦没有做出一点实绩,一向被人看不起。他的家人们都觉得他事事无成,每天靠着嘴皮子说话就妄想成就大事,简直是痴人说梦。
苏秦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他发愤图强,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苏秦并不是一个十分有政治理想的人,他之所以想成功,只是因为他长期被人轻视,他受够了这种委屈,内心有了很多的积怨。他想一鸣惊人,让所有看不起他的人都后悔,也想告诉所有的人,他苏秦是能名垂青史的。所以苏秦的辩论都带着很强的功利性,可以说他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世界和平与安定。
"合纵"的时代背景
一开始苏秦选择的第一个游说对象是秦国,苏秦之所以做了这样的抉择,是因为秦国占据了广阔的西部地区,且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逐渐增强。苏秦原本以为抓住秦国这一棵大树就能飞黄腾达,没想到秦国国君却屡次拒绝他。
其实当时秦王拒绝他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一是当时秦国的实力虽然强盛,但是却不足以成为诸侯国的忧患,因此其他诸侯国还没有联合抗秦的举动,秦国的"连横"之法也不能执行。二是秦国国内刚推行商鞅变法,尽管商鞅被处死,可他所推行的策略还是在秦国实施,有一些法律的确过于苛刻,秦国人在此时也不敢重用纵横人士。
经过多次劝说秦王无果,苏秦才去游说其他诸侯六国联合抗秦。
后来苏秦故意激怒师出同门的张仪入秦,本来是想借助张仪来保证自己的"合纵"不被破坏,没想到张仪却用"连横"与之对衡。"合纵"和"连横"是两种对立的做法,"合纵"胜则"连横"败,两者不能共存。面对势力越来越强盛的秦国,另外的诸侯六国之间却不断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苏秦"合纵"的做法并不是长久之计。
苏秦的辩论技术
苏秦的巧舌如簧、妙语连珠,有着精湛的辩论技巧,要不然也不能成功说服六个国家的国君听他的话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秦的辩论语言有一定的规律,拿他游说燕国君王的例子来说,他首先说明了燕国有着丰富的物资,又详细分析了燕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总结出燕国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跟秦国抗衡。在游说诸国的过程中,苏秦还喜欢用"王贤"等词来夸赞国君,让国军高兴。
但六国的实力不同,所求利益也不同,因而要让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也是很难的。所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利益需求,苏秦也制定了不一样的劝说内容。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弱的那个,苏秦就跟燕国国君说,秦国国力日益增强,又跟燕国离得近,将来肯定是燕国的一大祸患,如果能够联合其他国家抗秦,那么可保燕国长乐无忧。
苏秦的话极具感染力,诸国国君们亦相信了他的话,可苏秦对这些国君的诺言有一定的夸张虚假成分,并不能完全实现。所以支持"连横"策的谋士们也针对苏秦话语中的漏洞反驳苏秦。
结语
这六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尖锐,今日为友,明日为敌的局面时常发生。受时代的影响,多年壮志难酬的苏秦走上了"合纵"的道路,小心翼翼地周旋在诸国之间,维护诸国的合作关系。从苏秦的身上可以看到他永不放弃的精神和语惊四座的才华,除此之外他又不断面临着各种困难,导致结局凄凉,后人也对他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