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百科 手机版

依恋类型分为哪几类(三种依恋模式你属于哪一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4 11:01:51    

有一个知识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那就是我们成年后跟爱人的相处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小时候跟父母关系的影响。

就比如有的人缺乏安全感,那是因为她从小就没有在父母身上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她总觉得父母不爱自己,而这种心理在长大后也投射到了爱人身上,总觉得爱人会抛弃自己,因此多疑多思。


那今天我就跟大家来分享一下三种依恋模式,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第一种是“安全型关系”

举例来说就是,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于妈妈的离开和归来没有害怕和焦虑的情绪存在,也能正常的游戏。

当受到惊吓时,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很自在地寻求照顾者的安慰。

安全型依恋可以通俗描述为: 妈妈走了,我有点伤心,但我相信妈妈会回来的,妈妈一旦回来了, 我就特别开心。

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成年后,安全感会非常充足,不会因为爱人的离开而焦虑抑郁,反而会利用自己独有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二种是“焦虑—矛盾型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当父母离开时,这些孩子会变得非常痛苦。害怕陌生环境,妈妈回来后又会抱着亲抱着腰,对妈妈是又爱又恨,很紊乱很痛苦。

由于父母的可依赖性较差,这些孩子不指望主要照顾者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出现。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视角: 妈妈走了,我很伤心, 因为我不知道她还会不会回来。妈妈回来了,我不知道她啥时候又会突然消失, 我也还会持续不开心很长时间。

转换到成年后的情感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对爱人又爱又恨,甚至有时候觉得对方并不好但又不舍得分手,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第三种是“回避型关系”

这些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比较疏离、冷漠,妈妈离开后不焦虑,回来以后也不显得特别高兴。具有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倾向于回避父母或照顾者,在妈妈和完全陌生的人之间没有偏好。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视角: 妈妈走了,我无所谓, 好像来个陌生人,比妈妈也不差,妈妈回来了, 我内心也不是欢迎她。

在成年后的表现会是,不知道该如何与恋人建立距离合适的亲密关系,可能一开始会很亲密,但是一旦有失望就会表现得很疏远。

从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决定了自己的情感之路,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最要紧的是认清自己,不要走错路!


以上三种依恋类型,你是哪一种类型呢?

对于现代人来说

无论我们陷入哪一种心理困境

都要学会培养积极的弹性心理

合理释放情绪和压力

如果您或者您身边的人无法自我缓解

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