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百科 手机版

神奇的中药(22)——吃过黄豆酱,那你知道治虚烦不眠的淡豆豉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3 11:15:45    


提起豆豉,很多人不了解,但是如果提起黄豆酱,很多人肯定都吃过。其实黄豆酱就是用豆豉做的。

豆豉的制作工艺其实也不麻烦,把大豆经过挑选,洗净,水煮,然后放置发酵,晾干就是豆豉。人们通过温度和湿度调控发酵程度,用盐、酒和阳光抑制发酵进程,有的豆豉经过一次发酵就能调味封存,有的豆豉需要反复晾晒才能成为美味,在农村,老一辈儿都会做,家家的味道各有千秋。

豆豉可以分为淡豆豉和咸豆豉,咸豆豉就是我们常常吃的各种风味不同的豆酱,淡豆豉主要入药用。


淡豆豉炮制:

炮制方法有二:一是夏季取桑叶、青蒿各8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此法比较普遍。二是每50kg黑大豆,用苏叶、麻黄各2kg,水浸汁,将黑豆煮透,药汁煮干,倒于竹匾内,晒至八成干后,装入大坛内,封口,夏季3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晒至将干,再行蒸透,然后晒干收存。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主治:

1.风寒感冒 本品质轻辛散,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而不伤阴之说。若用于风寒感冒,常配葱白、薄荷等,如《重订通俗伤寒论》葱豉荷米煎,用于小儿伤寒初起一二日,头痛身热,怕冷无汗者;若外感风寒表实证,见恶寒甚而拘急,无汗者,可配麻黄、葛根、葱白等,如《类证活人书》葱豉汤(又名麻黄汤);若妊娠伤寒,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者,配香附、陈皮、紫苏等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香苏葱豉汤。


2.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散,疏风透邪,无论风寒或风热表证均可用之。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同用,如《温病条辨》银翘散;若烂喉痧兼见神烦、热盛汗少等温病初起症状者,可配牛蒡子、荆芥、连翘、栀子等同用,如《疫痧草》犀豉饮:若风热感冒,兼见咳嗽者,当疏风散邪,宣肺止咳,常配桔梗、连翘、杏仁、苏梗等,如《类证治裁》豉桔汤。

3.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本品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发郁热,故常与清热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之证,如《伤寒论》栀子豉汤;若见胸中烦满,而兼见少气者,可配栀子、甘草同用,如《伤寒论》栀子甘草豉汤;若心下烦热见于诸症,发作无常者,可配常山、甘草同用,如《肘后方》常山汤。

4.热郁头痛、牙痛,骨蒸烦热 本品辛散,宣发郁热效佳,故可用于热郁之证。若热壅头痛不可忍者,可配白僵蚕、石膏、川乌等同用,如《杨氏家藏方》立效丸;本品配蜂房、蜀椒,用于牙齿虫蚀肿痛,如《圣济总录》蜂房汤;本品配葱白、粳米,用于骨蒸烦热咳嗽,四肢疼痛,时发寒热者,如《太平圣惠方》葱豉粥。


5.其他杂病 本品由青蒿等炮制而成,故尚有解暑辟秽之效,如《温病条辨》黄连黄芩汤中,本品与黄连、黄芩、郁金相配,清热化浊,用于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者;本品若与草果、厚朴、半夏、黄芩等相配,还可用于暑秽夹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外见恶寒肢冷者,如《霍乱论》燃照汤;《普济方》淡豆豉丸以本品配巴豆(去油),用治小儿面色萎黄,不欲饮食,腹胀如鼓,日渐羸瘦之疳积证者;《圣济总录》橘姜丸以本品配陈皮、生姜内服,治食鱼中毒。

用法:

6~12g。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

使用注意:

凡寒邪入里,直入三阴经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