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百科 手机版

越秀山为什么又叫观音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5 09:39:17    


四代南汉王均残暴荒淫,却“笃信释氏”,妄求神佛保佑,消灾弥乱,延佑国祚。使得南汉成为继唐以后岭南佛教的又一个兴盛时期。

南汉王朝盛行修建寺观之风,环都城兴王府(广州城)新筑了东南西北各七寺,共二十八寺,以上应二十八宿。其中有一座建在越秀山,名悟性寺,为北七寺之一。其故址,后人一般以为在越秀山麓,其实是误解。

南汉时的悟性寺有两座。一是新筑,一是旧寺(今三元宫前身);旧寺在越秀山麓,新筑则在越秀山上。

越秀山的佛山牌坊

三元宫的前身是建于东晋时的越冈院,唐代时改称悟性寺,南汉时仍称悟性寺。史志中说越王井,几乎必提悟性寺,皆指此寺。如宋末《唐子西集》中的《游广州悟性寺》诗,如五代末北宋初人郑熊《番禺杂志》载:“越井半存古瓮,在悟性寺前。”如《羊城古钞·仙释·达磨》称:“今广州城北悟性寺井甚巨,相传以为达磨所穿云。”等等,不胜枚举。说的都是今三元宫,后人却误以为是南汉所建北七寺之一的悟性寺,故以为在越秀山麓。

南汉新筑悟性寺故址在越秀山上,具体位置,约在今孙中山纪念碑下之“佛山”石牌坊一带,根据是:“悟性寺,南汉建。《南海志》、《番禺志》俱谓即粤秀山之万善寺。”(《广州城坊志》)如清同治《番禺县志》载:“今观音山(越秀山)万善寺,即南汉悟性寺。”

那么,万善寺在哪里呢?清道光《南海县志》载得清楚:“万善寺,在粤秀山,上有越王台故址,建阁于其南,唐人多登此玩月。刘龚时叠石为呼銮道。明永乐元年,都指挥花英创为观音阁。康熙五十四年,榷粤海关使者韩继嗣花大重修,此即南汉之悟性寺。”

清同治《番禺县志》据明嘉靖黄佐《广东通志》与清乾隆《番禺县志》这样记载:“万善寺,在粤秀山,上有越王台故址,建阁于其南,唐人多登此玩月。刘龚时叠石为呼銮道。明永乐元年,都指挥花英创为观音阁。后改‘名德祠’,寻复为梵刹,万历(1573~16l9)间重修。布政司陈性学记。”并加按语:“寺,即南汉之悟性寺。”

北城墙和镇海楼

晚清樊封《南海百咏续编》亦清楚地记载:“万善寺在粤秀峰巅。明永乐元年都督花英建祀大士者(大士:观音),绮树周遭,丹梯百级,凭栏登眺,目极千里。”当时殿前还有座神奇的香炉:“殿前有铁香炉一,器径仅尺许,高可四寸,周刻十二时肖像。铸盖亦有十二像窍,焚香于内,历一时则一窍出烟,他窍则否,盖法物奇宝也。寺衲惧为有力者豪取,秘置于房,勿使人见焉。”接着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括号文字为笔者注释):

道光辛丑(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时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夷据城北炮台,盛陈攻具,叠犯北门(故址在今解放路与盘福路相交处),炮火矢石,密同骤雨。众见粤秀峰巅万善寺顶,有白衣神女,披发戟指,以当夷队;炮矢甫及雉堞即坠落。靖敌将军以其事闻于朝,蒙恩御书‘慈佑清海’四字,恭悬殿楣,以答神庥。


此文所记“白衣神女显灵”(时人一般认为这神女即观音菩萨)之事其真实性姑且勿论,却是清楚说明万善寺在“粤秀峰巅”。

此外还有一个例证。南宋《南海百咏》载:“刘氏山,悟性寺后山,《南征录》谓之刘王山。盖伪刘曾作台观于其上。”并赋诗:“一径萦纡夹粉墙,向来台馆化僧房。周遭老木依然在,曾见刘家伪帝王。”这个刘氏山也好刘王山也好,是“悟性寺后山”,这个悟性寺显然不是指位于山麓的今三元宫,而是指南汉刘王所建的悟性寺。刘王所作的台观,也就是上文说的“游台“,在“悟性寺后山”,即在今孙中山纪念碑处。

必须一说的是,其时山麓已有一座前代的悟性寺(今三元宫前身),南汉王却还要在它的上面再建一座悟性寺,这正反映出其倨傲的心态。北宋《册府元龟》载:“汉刘陟僭称于广州,改名龑(注:龙飞在天之意)……呼中国帝王为‘洛州刺史’,其妄自尊大皆此类也。”又史载南汉中宗刘晟欲盛夸岭南之强,竟敢对外国使者称茉莉花为“小南强”,也是这种心态。可惜当时的悟性寺建得如何,有何掌故,今存史志失载。

南汉国亡后,这座建于山上的悟性寺废,后毁圮。

在明代以前(确切年份不详),有人在其故址处修建了一座寺庙,名万善寺。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载:“今观音山万善寺,即南汉悟性寺。”

明永乐元年(1403),都指挥花英又在悟性寺故址处修建了观音阁(越秀山自此又称观音山)。

清代后期观音阁,遗址在今中山纪念碑的山岗 清代后期观音阁,遗址在今中山纪念碑的山岗

由于后世文献记载的不明确或随意,致使后人对明初花英创建的观音阁是以万善寺改建的,还是新建的一座建筑,产生了混乱——主要是两称,有的文献称为万善寺,有的文献称为观音阁(或观音庙、观音殿、绿瓦庙、名德祠、玉山楼、观音寺等)。

细考今存史志文献,可以大致确定明初所建的观音阁,是以万善寺改建的(故后世仍称万善寺),或者说是扩建的,并非两座建筑。理据如下:

1、在所有史志文献记载中,若记载了此处的万善寺的,就没有同时又载有一座观音阁(或观音庙、观音殿等)。反之亦然。

2、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炮击广州城,民间相传观音菩萨显灵护佑羊城。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记载观音是在观音殿上显灵,清后期《南海百咏续编》则载观音是在万善寺顶显灵。显然是同一座建筑,不可能同时跑出来两个观音菩萨。

3、清嘉庆《羊城古钞》明确记载:“万善寺在观音山。明永乐初,花将军创为观音阁。”

4、在晚清越秀山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观音阁,而其旁边并没有另一座建筑(万善寺)。

也就是说,在明清两代文献中提到的万善寺、观音阁,实是同一座建筑的两称。

老广州多称越秀山为观音山,即源于这座观音阁。

顾名思义,观音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人们因阁而称山,越秀山便被叫成观音山。“明永乐初,指挥花英于山颠起观音阁,俗呼为观音山。”(清道光《广东通志·山川略一》、清《大清一统志》)。不过,这“俗呼”越渐流行,至成正名。明代、清代与民国时期广州地图,标观音山名的不比标越秀山(粤秀山)名的少。民间更是多称观音山。后人有联题观音山:“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联语充满禅机。

观音阁的送子观音像,是越秀山的观音阁吗

另有一说,称当年人们所称之观音阁,其实是供奉水星神的庙,而非供奉观世音。晚清陈坤《岭南杂事诗钞》这样记述:“粤东位宅南离,火德最盛,越秀山顶旧建庙,礼孛星之神;孛,水星也,取相克之义以镇压炎陬。俗讹为观音大士.因呼观音山。循麓至顶石梯百步.士女进香多乘笋舆……”孰是孰非,无从确考。清代时,此庙则是肯定供奉观世音了,而且香客甚众,清同治《岭海菁华记》载:“山巅有观音阁,奉大士像,香火盛行。”同样是《岭南杂事诗钞》的记载:“省城内粤秀山上立庙,奉祀观音大士,因呼为观音山。”还可以肯定的是,晚清时自山麓至山顶是建了“石梯百步”的。

越秀山又称观音山,还有一个传说是有关明太祖朱元璋与道人铁冠子的,详上文《镇海楼》。不赘述。后人一般多认同观音山之得名源于观音阁的说法。

观音阁是当年名胜,为广州城居民求神的主要寺庙之一,香火旺盛;更是观光胜地。“游人赋客,凭虚蹑胜,极目千里。亡论元教有无,然楼阁森严,山川增胜,实为岭表壮观……山川形胜,瞻望所关。”(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陈性学《修复粤秀山观音阁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