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百科 手机版

昌平明十三陵讲解(漫无边际,规模宏大的明十三陵)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10:49:25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陵区中部长达七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

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

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七座、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十个关城。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作为明皇家的万年寿域再合适不过。陵寝选址最基本的(标准)以帝王坐姿的“面南背北”为方向:

1、陵后北侧有山,称为玄武。但“玄武山”要有起伏如玄武垂头,不能太过独立、高耸;在十三陵地区中,玄武代表的“天寿山”

2、陵左东侧有山,称为青龙,且青龙要蜿蜒;在十三陵地区中,青龙代表的“蟒山”

3、陵右西侧有山,称为白虎,且白虎要驯服,必须是伏下身体的形态;在十三陵地区中,白虎代表的“虎峪山”

4、陵前南方还要有水,是为水形朱雀。水是地中生气之形应,当屈曲回旋、如百官之朝君王。若斜飞冲激而去则是凶象。在十三陵地区中,朱雀代表的蜿蜒向东汇入十三陵水库的“东沙河”

这里青山环抱,风景美丽,在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后人称为明十三陵。现在这里成了一个驰名世界的游览地。 由于这个陵墓区太大了,一般游人主要游览其中的两个陵墓,一个是建筑规格最宏伟的长陵,一个是将地下宫殿发掘出来的定陵。

每一座皇陵 都有一座地下宫殿,但是发掘出来的只有定陵这一个。游人进入陵园,首先会对排列在马路两侧的18对石人和石兽感到兴趣。 这些巨大的石人、石兽,雕工精细,造型生动,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它们表示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主宰一切。这些巨大的石雕,有的体积达30 多立方米,是利用雪天在路上泼水成冰,将雕像放在冰道上拖运到这里的。

规模宏伟的长陵

明十三陵的长陵裬恩殿是长陵陵宫地面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 和故宫中的太和殿一样大,总面积达1956平方米。

它的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使用楠木,内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撑,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筑为世间罕见。

据说,当时光是从产地将这些巨大的楠木运到陵园, 就用了五六年时间。这样粗大的楠木,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全国已是绝无仅的,所以这个殿就是显得特别珍贵。 朱棣当了22年皇帝,在他称帝的第6年就开始营建陵墓,共用了5年。


富丽堂皇的定陵地下宫殿

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朝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个。他的陵墓修了6年。据记载,共耗费白银800多万两,相当于当时两年全国田赋的收入。定陵的规模不如长陵,但是它的建筑却比较精致。

定陵的大部分地面建筑已经不存在了,只是明楼还完好。因为明楼全部是石筑城,没有一根木料,所以它不但坚固,而且能防火。

明楼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设计和施工水平。定陵的建筑水平可以从已发掘出的地宫看出来。

富丽堂皇的定陵地下宫殿距地面27米,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5个高大宽敞的殿堂全部是石结构,拱券式顶,没有一根梁柱。放置明神宗皇帝 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的后殿,高达9.5米,长30.1米,宽9.1米,是最大的一个殿堂。

在这里发掘出了300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壶、金爵、凤冠等极其珍贵的文物。金冠是用金丝编制成的,冠顶盘有一对金龙。凤冠上镶有宝石100多块,珍珠5000多颗。游人们可以在定陵博物馆内看到这些珍宝。

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个皇帝和他的三个皇后的合葬墓,昭陵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明朝从朱元璋建国至末代崇祯亡国,共历16代帝王。那么除了在十三陵埋葬的13个皇帝,其它的3个在哪呢?

首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所以,大明的首陵不在北京,在南京。现在“明孝陵”与孙中山的“中山陵”位于一个大景区之内,旅游的时候需要一整天才能走完。

其次,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城破之后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他没有陵墓。

最后,明代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来英宗被放回,7年后,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

被取而代之的朱祁钰在英宗复辟之后1个月去世,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所以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朱祁钰则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的玉泉山,现在的“景泰陵”处于军事禁区之内,进去是不可能了。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当年明成祖成棣想迁都北京,于是为自己及后代选址建“吉壤”就成为除建设首都工程外的另一项大事。

明十三陵的陵区位于燕山山脉西部,其西北方向20公里,便是被人称为北京城"北门锁钥"的居庸关,再往北,使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了。

众所周知,明王朝是打败元统治者而建立的朝代,长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国境防线。在明代,沿着万里长城,从东到西,一共设立了9个边防重镇,以防止外族的入侵,历史上称做"九边"。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个典型的"边塞陵区"。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专门写诗来描述这里的地理优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十三陵的三个特色

比较中国历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个明显特色。

第一,陵区建筑的整体性特别突出。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随着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现。其制导源于我国古代以宗族为单位,按贵族的等级和宗法礼制关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个时代陵区规模的大小及建筑的设置各不相同,给其他时代帝陵留条后路,不加褒贬,只说不同之处。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园都有各自的门阙、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体系。它们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在建筑的设置上彼此不讲究统属和整体联系。

明十三陵则不同,各陵虽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楼、宝城,自成独立单位,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作为各陵共用的"总神道"出现,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各陵总合形成了一个整体。

第二,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中国古代的帝陵从秦汉到唐宋,其地上陵寝建筑大以覆斗形的陵台(陵冢)为中心,前设寝殿,周以方垣并四面设门,前开神道,构成大体均衡对称的方陵体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变更古制,创新为前方(方形院落)后圆(圆形宝城)。宝顶、明楼、享殿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崭新的陵园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采用多次转折的曲路形制。

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布局基本继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变。如:十三陵台陵明楼内圣号碑的设置,更突出了该建筑的标示作用,棂星、宝城马道之设较之孝陵更便于陵园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棂星门的设置,则增加了陵寝的纪念气氛,也为空旷的方城前院补充了点缀物。

在明长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寝兆域门(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墓仪设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门前石牌坊的设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则为新创。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于秦汉时期黄肠题凑的木椁室制度,也与唐代凿山为穴的做法有别,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构件的真正的宫殿式建筑。

第三,自然环境幽雅壮观。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选址,大多受堪舆风水术的影响。由于明朝时皇家陵地卜选采用的是盛行于当时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势宗风水术,注重龙、穴、砂、水的相配关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吉地又是永乐年间江西著名的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所选,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丰富多彩,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与汉代皇帝即位开始即兴造陵墓不同,明代这十三个皇帝陵寝只有三个是在皇帝生前建造的。

明朝皇帝生前就为自己建好陵墓,一般是出于如下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皇帝虽健在, 但皇后已先死或已病情危重,明朝制度实行帝后合葬制,所以,为葬皇后便在生前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出于这样的原因修建的陵墓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和成祖朱棣的长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地宫动工时间和建成时间文献没有确切记载,但按《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为建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 年)九月迁蒋山寺(太平兴国禅寺)于独龙冈之左,次年八月皇后马氏病故,九月葬孝陵,说明孝陵营建一定是因为马皇后病重才进行的。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在南京病故,永乐七年(1409年)陵寝正式动工,仅比北京故宫的营建晚1年。永乐十一年正月,陵寝的墓室玄宫建成,次月安葬了朱棣的皇后。

原因之二:皇帝想通过陵寝的营建强化自己的政治权威,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在古代,陵寝建筑和宫室建筑一样,都属于礼制性建筑。既然是礼制性建筑,则必须具有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造型才能发挥其“正名分、辨尊卑、别上下”的礼制渲染作用。用汉朝一代名臣萧何的话说,就是“非壮丽无以重威”。这是历朝皇帝陵寝的规模比人臣坟园大的原因所在。

朱翊钧像

正是由于陵寝建筑具有“立威”的礼制渲染作用,所以,一些在皇权的争斗中获得胜利的皇帝便因皇权意识的膨胀而大规模地为自己营建陵墓,力图通过宏伟壮丽的陵墓建筑去体现皇权的崇高伟大,使之以高屋建瓴之势对参拜的臣子产生巨大的威压和心理震慑作用。

永、定二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造的。

永陵的墓主世宗朱厚熜,因其堂兄武宗无子而以兴王世子身份入继大统。他在即位之初曾面临过以皇太后张氏及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为代表的“后党”势力强大的制约力的束缚。

最后,他通过“议礼”之争,在数年内的政治权力角逐中获胜,彻底摆脱了这种制约。为了继续维护皇权运用的绝对自专性,这位出身皇室旁系的皇帝采取了种种树立自己权威的措施。其中包括在嘉靖十五年为自己营建陵园。

定陵的墓主神宗朱翊钧,虽然出身于皇太子,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但他在即位后的开始十年,却因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在皇太后的支持下锐意改革, 勇于任事,客观上形成了对皇权的“侵犯”。当时,神宗虽迫于皇太后的压力,屈从于张居正,但心理上却存在着一种太阿旁落的失落感。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神宗即削夺张居正的封赐,抄了张居正的家。紧接着便在万历十一年正月拟定了到天寿山卜选陵地的计划,并于万历十二年开始营建陵寝。基于此因,永定二陵规模都很宏大(永陵仅次于长陵,定陵仅次于永陵),而且非常奢丽。

而明朝的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穆宗、光宗、熹宗诸帝则因以皇太子身份继承帝位,或虽不是以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但继位时没有竞争对手,继位后也都没有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政治势力,皇位基础稳固,没有必要通过奢华的陵寝建筑提高自己的皇权地位,所以生前都没有建造陵园。

献、景二陵的墓主仁宗和宣宗还留下遗诏,要求从俭为自己建陵。显然,他们觉得,在皇权十分巩固的情况下,从俭建陵,以“俭德”打动谒拜臣子的心灵,更会提高皇帝的威信,更有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固。

这三位在世时就开始营建陵寝的皇帝虽然生前建陵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长陵、永陵、定陵却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及占地面积最大的三座陵园却是事实。

而对于各个皇陵的“定名”也有不同。有的是在皇帝生前就已经将陵墓的名字定下来了,有的则是在玄宫刚刚落成或即将落成时把陵名定下,也有的是刚刚建陵时就定下陵名。

这里所说的墓主,指的不仅仅是皇帝。因为皇陵里埋葬的不仅只有皇帝一个人,同时还有他的皇后。因此,基本上只要墓主死后且在入葬之前就会确定陵名。

比如:长陵、永陵就是在皇帝生前所建,但因皇后去世早,要先埋葬,所以就在皇帝生前就把陵墓的名字确定下来了。

明朝已是封建王朝末期,在之前的历朝历代,对于先朝的皇陵即使没有因为仇恨或民族矛盾的原因没有被毁掉,也多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到了没人监管之时,偷坟掘墓、盗挖皇陵之事更是层出不穷。

但清军入关、建立全国统一的清朝之后,对于明朝皇帝的十三陵来说命运并不坏。

也许因为多尔衮打的是“清除闯贼,替明报仇”的口号,自认是继承明朝正统的原因,也可能是为了安抚汉民,总之清朝从地位不牢固到坐稳江山,一直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

为保存十三陵独特的景观,北京市已经耗资1.7亿元对陵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整治。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寝周围50米内的民宅和建筑物8万平方米;为保证色调一致,将公路两侧30米内可视房屋建筑统一粉刷为灰色;拆除开放景区内的商亭,增设中英文标识牌;并将陵寝周围的电线埋入地下。

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定陵玄宫内除加护必要的防护网罩,地面铺设保护性橡胶皮,出土文物入库妥为保藏外,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持着原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各陵宝城之前原址均建有祾恩门、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炉、棂星门、石五供及宰牲亭、神厨、神库等建筑。

现祾恩殿、祾恩门和神帛炉除长陵完好保存,昭陵祾恩门、祾恩殿系1986年复建外,其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有些局部坍塌,有些保存着建筑基址,至今未再改变。各陵宰牲亭、神厨、神库,除昭陵于1990年依旧址按原制进行复建外,均保持原有的遗址状况。


十三陵现在开放的景点有定陵、长陵、昭陵、神路,具体票价如下(旺季时间为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为当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联票:包括这四个景点,旺季成人票130元,半价票65元;
定陵:旺季成人票60元,半价票30元;淡季成人票40元;
长陵:旺季成人票45元,半价票22元;淡季成人票30元;
昭陵:旺季成人票30元,半价票15元,淡季成人票20元;
神路:旺季成人票30元,半价票15元;淡季成人票20元。
十三陵有“地上看长陵,地下看定陵”之说,长陵是永乐皇帝的陵墓,最值得一看的是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主要看的是地下宫殿,也就是地宫,里面可参观一些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