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原著解说(以爱为名:解读短篇小说《风筝》)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解读毛姆先生的短篇小说《风筝》: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常常以爱为名,做着控制人,甚至伤害人的事。而且这种事常发生在关系特别亲密的人中间。
今天的这篇小说讲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一个外表看来很和睦的三口之家。
女主人几乎是家里的灵魂人物,为人非常循规蹈矩,这样的人时常也会严格要求别人,尤其自己身边的人。小说是这样描述她的:
她个子娇小,但身体却很健壮、活跃,身材瘦小却肌肉结实。她的肤色有些发黄,五官端正,线条清晰,轮廓分明,一双小眼睛像珠子般浑圆、明亮。到了她这个年纪,她的头发还这么黑,倒是有些可疑,她总是把头发梳理得干净利落、一丝不乱……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她的丈夫也是这样一种人,而且很少或者说是不敢忤逆妻子的意思,长久以来,他自己对这样的日子是坦然接受着的。他们的生活就如同钟摆一样,单调而乏味,就算是后来有了儿子的加入,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那位女士又多了一个可以支配的对象而已。
自从做了母亲以后,她发挥了最大的母爱,当然,同时也动用了极大的掌控力。
对此,小说这样描述:桑伯里太太对他的养育可说是精心细致至极的。她教他要端坐在桌前用餐,不许把两肘靠在桌上,她教他使用刀叉餐具,姿势就像个小绅士。她教他喝茶时要翘着尾指端茶杯,当他询问她这么做的原因时,她说:“这个你不用管。就得这么做才对。这就表示你知书达理,分得清是非曲直。”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貌,他们的儿子赫伯特就是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长大的。于赫伯特而言,这样的成长环境显然是无趣且压抑的。
若不是风筝的到来,很难想象赫伯特的成长之路该有多么压抑。
他所得到的第一只风筝是七岁生日那天,桑伯里夫人送给他的。自从第一次成功将风筝放飞在空中,感受到拽动手中风筝线的小小拉力时,他就迷上了放风筝。以至于此后只要天气好,每周六下午,赫伯特都要缠着父母陪他放风筝。就此,放风筝成为了赫伯特生命中最重要的游戏。随着年岁的渐长,他妈妈桑伯里夫人送的风筝也越来越大,赫伯特放风筝的技艺经过不断磨砺,也越来越娴熟。很自然地,他们一家三口成为了公共绿地上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一家人也乐在其中。
桑伯里太太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巴不得就这样下去。然而,她忘了,或者说她不愿意接受,她的小赫伯特是会长大的,总有一天,他会展开翅膀飞离巢穴,出去筑起属于他自己的巢穴的。
所以,当她的赫伯特不顾她的强烈反对,自作主张订婚、结婚时,她怒不可遏,不顾任何人理常情,连二人的婚礼都没有参加。当然,同时也将赫伯特从每周六的放风筝游戏排除在外了。
桑伯里夫人是这样对她儿子说的:
“这只是你一个人这么想而已。好吧,我郑重告诉你,如果你娶了那个女人,你就没资格再来放我的风筝了。我可从来就没把它送给你,这是我省出家务开支里的钱买的风筝,它只属于我,听清楚了吗?”
可见,桑伯里夫人有多么痛恨那个抢走了她儿子的女人了。
半年多的时间,这母子俩没有再见面。期间只有父子俩在上班途中会碰面聊上几句。赫伯特得知这夫妇二人还继续放着风筝。
他是多么想再次拽动风筝线呀,可惜,他的妻子贝蒂不同意,而且他们的经济情况也不容许。
他只能在周六时去那块绿地上偷看他的父母放风筝。不出意料地,没有多长时间,他又再次加入其中,定做的风筝也更大,更富有挑战性了。
儿子赫伯特的回归是桑伯里夫人所喜欢且期待的,同时却是另一个女人——赫伯特的妻子贝蒂所害怕且感到愤慨的。
在几次交涉、纠缠无果后,那位愤怒的妻子潜入他们家彻底疯狂地破坏了他们为之得意的风筝,
就此,也彻底给他们的爱情划上了句话,赫伯特再也不想见这个女人,也更不想给她继续提供任何资助了。因此,赫伯特还被告上了法庭,他恨透了她,宁愿坐牢也不愿再尽赡养的义务。
不可否认,小说中的这两个女人都是很爱赫伯特的。
不过,她们的爱都是不正常的,其具有着强烈的掌控欲。
桑伯里夫人爱儿子,更想牢牢控制住儿子,这种控制以爱为名,又回归到亲情,看起来温馨而甜蜜,实则却是实现母亲对家庭的掌控;妻子贝蒂以爱为名要挽回赫伯特,继而又用暴力毁坏了他的风筝,这种爱既是对婆婆的抗争,也是地位的争夺;赫伯特酷爱风筝,终究不过是爱风筝放在手中时,那种可以掌控的感觉罢了,或许只有在放风筝的时候,他才能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吧。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常打着爱的旗号,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实现着自己的掌控欲,把被爱的人折磨得要么迷失自我、心理扭曲,就像赫伯特那样;要么就像有些人那样,醒悟过来,迅速逃离。
风筝对于赫伯特到底意味着什么,毛姆在小说最后以局外人的口吻猜测,他可能体验到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权力感;一种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的神秘感;一种自我认同感,好像逃离了现实生活的千篇一律和单调乏味。
总之,不得不说,这是另一种人间悲剧,这悲剧的始作俑者就是“以爱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