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百科 手机版

大家种麦子赚钱吗(种麦不赚钱 为何老百姓还在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11:31:56    

现在,每年到了麦子收割的时候,都会有人站出来给大家算一笔经济账。以北方为例,每年10月份左右种植小麦,化肥、种子、播种、人力投入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等到来年春季,又的打药除草,又的是一笔开支,带到6月麦收的季节,收割、人力,然后就是土地整理等等,到最后最好的结果就是收支持平,这已经算不错的了。


那么,我们的老百姓为何还在坚持种小麦,就算是背井离乡,也得在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返回家乡,辛勤的耕作,说好听一点,播种下的是希望,通俗一点,这就是自己一年的口粮。


目前这一代收割麦子的是特殊的一代,大都是6070后,他们也算是经历了贫穷和饥饿的一代人,网上有人说他们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人,但是这一代人也将慢慢的退出历史的舞台,最能吃苦的将慢慢的消失在这个大千世界。


因为和时代有关系,他们对种地有这非常特殊特别的感情,也可能是一种心中最后的归宿吧。他们年轻的时候,收割麦子是那会的一件大事,是一年之中值得期待,也值得等待的重要时间,因为去年的麦子已经吃的差不多了,也可能还有一些余粮,但是还是希望收获的季节赶紧到来,因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那个年代收割机还不是很普及,收割全靠人力,特别是我们生活的关中平原,太阳最毒的时候是收割的最佳时机,抢收,龙口夺食是主旋律,割麦子、捆麦子、碾麦子、晒麦子、交麦子、存麦子、吃麦子,一气呵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生怕迟了,麦子被老天收了。我们小时候就是生活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那会农忙时都是有假期的,史称“忙假”,都回去给家里帮忙收麦子,你别说我们小学那会还种了麦子呢,全校的学生都在接受劳动教育。其实那会到没有感觉到麦子有多便宜,也没有人去算那个账,大家都是收完麦子以后,除去交公粮以后,剩下的都留着自己吃了,很少有人卖麦子,而且那会也很少给地里打农药除草,都是自己组织家里人去拔草,收割是人力,甚至翻地都是用铁锹一下一下的翻,有的家里有牛的话用牛犁地,这算好的了,貌似那会的成本也不大。


慢慢的,我们长大了,社会也慢慢的变了,割麦机也多了,农药化肥也多了,小麦的产量也高了,收割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但是有一点没有变,就是小麦的价格基本很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到现在基本是徘徊在1块钱左右,前几年因为这个事情麦价其实是有波动的,但是没用,因为专家说,麦子这个价格不能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麦子价格没有动,其他东西的产品却一直是扶摇直上,并没有因为麦子价格的稳定而稳定。各种成本增加,一亩地的麦子卖的钱根本就不够本,大家都在喊,都在说麦子不能在种了,这是一项赔本的买卖,但是大家却都一声不吭的到时间继续种麦子,到时间继续收麦子。如此循环着,重复着,这就是我们老百姓最让人心疼的地方。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老百姓放不下麦子呢!首先,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我们是农村人,住在农村,你就不能不种麦子,这可以说算是你的根本工作,有了麦子,可以保证你最起码不被饿死,当你的生活失去一切经济来源的时候,麦子是你最后的救命稻草,也许那个时候你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但是总能够填饱肚子吧。

其次老百姓其实都没有指望麦子卖钱,他们都是自己种自己吃,根本就不说他能卖多少钱,现在出现这个情况也是由于这些年小麦的产量高了,有了余粮了才出现买卖的情况,说麦子价格低的人都是一些不种麦子的人在说话,他们根本就不管你麦子到底能够买多少钱,他们关心的是这个话题能够为他们赢得多少流量而已,没有其他的。

再次这一代人已经习惯了,也算是一种传承吧,5060年代人的传统继续传递给了7080后,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你试想,一个农民如果不让你种地,你是不是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感觉心里没有底气,没有了依靠,也可以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期待着,收获着。

小麦是老百姓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是寄托,是依靠,是传承,是念想,是勤劳,是朴实,是坚守,是习惯,是那种若有若现,似有非有,藕断丝连的月光白。